修建庞家家谱的草庵村拆迁户庞云泰
《杭州尧典桥庞家家谱》
近日,闹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波斯菊花海引得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拍照、驻足观赏,赚足了眼球。这是文晖街道在城中村改造进程中琢磨出来的好点子,利用改造中暂时闲置的空地,打造出一块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这片花海漫步的年轻人或许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原是万城机电市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半个世纪以前,在这片美丽花海的东南一隅,也曾漫布花花草草,而那一小片“花海”是艮山门外尧典桥的一位“土郎中”种下的。
“土郎中”名叫庞春林,爱好种树养花,曾在家里种了十几种花卉,草花数不胜数。因为他,庞家大院里一年四季总是美不胜收。抗战期间,在大家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庞春林很好地发挥了种地的特长。他在地上种出了小麦、小米、玉米、番薯、南瓜、大豆等,不仅自给有余,还分给邻里乡亲们吃。乡里乡亲们一旦有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之类的病,作为“土郎中”的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去,为病人看病治疗,久而久之就成了尧典桥很有威望的老人。
老人是庞云泰的小爷爷。关于小爷爷的生平事迹也都被庞云泰一一记载在一部《杭州尧典桥庞家家谱》中。庞云泰说,纵使岁月变迁,人也始终不能忘本,这也是他修建家谱时的初衷。
庞云泰是土生土长的草庵人。祖祖辈辈都在下城北部居住生活着。在今年的三村连片改造中,庞云泰家是草庵村8组蚕庙里的一户拆迁户。大拆大建不过在推土机向下一铲之须臾,如何保留住历史、保留住记忆,是他一直在思考的。此前,他花费了8年的时间,走南访北,走亲访友,从各方搜集资料,终于修完《杭州尧典桥庞家家谱》。
“可以说,庞云泰家的变迁是多数草庵村居民几十年来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胜利社区书记王力说。
目前,庞氏家谱中所能了解到的庞家最早的祖先庞去原早年居住在杭州鲤鱼塘,也就是现在濮家新村一带,后移居到艮山门外尧典桥,以种植蔬菜、桑树、茶叶、竹子为生。此后,庞家似乎就与尧典桥结下了缘,多代居住于尧典桥下的备塘河南岸。
古时,商品交换和外出交通全靠水运。宋朝时,尧典桥镇以桥命名,是个渔舟泊集的鱼市,在抗战之前一直都是杭州艮山门外小有名气的织绸重镇。镇上有茶馆四家,粮店三家,酱园店二家,中药铺二家。庞云泰妻子的爷爷曾在这里开设过一家竹编小铺。当时,镇上人家绝大部分从业手工生丝机坊,出产的杭绸、杭纺经加工后运往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丝绸销路受阻,行业便逐渐萧条了下来。抗战期间,日寇下令炸桥烧房,尧典桥镇被日军夷为平地,庞氏家族也只好迁徙至离家两公里外的沈家村的亲戚家。
直到抗战接近尾声,庞氏重新携家人回到尧典桥备塘河南岸,在原庞氏大院西厢房宅基地上,建造了一个茅草屋,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改革开放后,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庞家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重新修筑房屋。1986年庞家第五代子孙庞秋琴在宅基上盖起了三层楼房,至此创下了庞家有三层楼房的历史。
70年代,艮山门火车站扩建,征用了现在杭氧安置房以东,三里家园以西的这片地块。土地征用后,生产队1/3的人进入铁路局,庞云泰就是其中一位。工作后,他先后在上海铁路局杭州分局艮山门站担任连结员、调车长等职务。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干着,庞家的生活逐步迈向了小康,随之在村里盖起了房子。2002年,草庵撤村建居,此后的十多年里,庞云泰一家就居住在草庵村蚕庙里。
今年6月底,草庵整村拆房结束。现在的庞云泰家也只剩一片石灰瓦砾。过渡期,他居住在不远的过渡房内,时不时还会经常去社区、老家附近转转。看到眼前倒地的老宅子,庞云泰虽然心里觉得有些可惜,但他明白,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步骤。破茧成蝶,城中村的拆迁与改造,是整座城市前进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村去城来”后,如何让后来者有本可追,有源可溯,这不仅需要城市管理和建设者们思考,更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