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石刻
修缮之前的石刻
如今的石刻全貌
修缮一新的弥陀寺大佛殿
往昔的念佛堂
总设计师郑殷芳
工程师王苗达
挖掘出来的古水塘
杭州网讯 在杭州弥陀寺这个地方很有名气,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这个地名,却看不见一座寺庙建筑。如今,自去年9月动工以来,这座杭州著名寺院的所在地上,终于要揭开新的面纱了,一座免费开放的公园已经呼之欲出。
弥陀寺(位于现在的松木场社区附近)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它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距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2005年,弥陀寺建筑群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是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胜地.
而现在的弥陀寺公园西起弥陀寺路,东至弥陀山,北至体育场路,南至省府加油站,占地面积为11370平方米,有包括大佛殿、观音堂、藏经阁在内的历史建筑7幢。
从原来的背街小巷,破旧民宅,要去发掘保护一栋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建筑,两者的对比强烈,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从棚户区走出来的历史建筑一砖一瓦都有一个故事
“不烧香拜佛、不新增建筑、对外开放”,这是弥陀寺公园建设前就定下的总体设计理念,作为公园的总设计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郑殷芳无时不刻以这个准绳要求自己。
弥陀寺的历史和分量到底有多厚重?郑殷芳说,现在的念佛堂原来已经成为居民居住的宿舍,周围还有很多违章,当他们清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这座建筑砖用的都是当年倪增茂砖厂的砖,“倪增茂的砖在民国的时候,地位就好比是砖头里的LV。”
现在经过清理和修缮过后念佛堂共有两层。在它的对面是藏经阁,也就是藏经楼,依旧在修缮中。
除了挖掘和保护历史建筑之外,弥陀寺还有一处非常珍贵的文保单位,那就是弥陀寺石刻。
相传有一个清代高僧妙然法师云游到杭州,觉得这个地方太有灵气,就请桐乡进士沈善登来写经书——《阿弥陀经》,最后花了53天写完,完成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再雕刻,才成为巨幅摩崖石刻。
郑殷芳介绍说,在修缮前,石刻上满是青苔,污渍,风吹雨淋,整个崖壁呈现青绿色,现在对它进行了保护,以前这里还有佛像,但现在都没有了,应该是文革时期被破坏了。
现今石刻全长29米,用佛庙的建造来讲,就是5间。
匠心穿越前世今生纯手工还原历史风貌
发掘和保护,修缮与改变,几乎贯穿了整个弥陀寺公园的建设。让郑殷芳至今还特别兴奋的事情是,他们在靠近弥陀山崖壁处挖出的一个水池。
“让人惊喜的是在原来的设计方案上,我们就打算在这里建一个水池,没想到施工的时候,发现了挖出来的这个水池应该是弥陀寺原来就有的。”郑殷芳指着现在水池的位置感叹,“我们的理念和古人不谋而合了,匠心精神不会因为时空而变化。”
“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请来的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精工细作。”郑殷芳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弥陀寺公园设计成一个兼具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市民修身养性功能的城市公园。
王苗达是这次工程的技术总负责,60岁的老王参与古建筑保护工程已经30个年头了,杭州的香积寺、河坊街都留下了老王的手艺。
“这里太多的东西需要纯手工制作,都是很有经验的师傅做。”王苗达说,他们为了把木雕做的更好,还特意请来了东阳的师傅,年长的都70多岁了,“老手艺,年轻人拿捏不准。”
牛腿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雕花件之一,在弥陀寺公园需要重新纯手工制作的牛腿就有30个以上,“每个至少要20天,光雕花组我们就有16个工匠。”王苗达说,除了木工,还有许多堆塑是要纯手工打造的。
堆塑,也称“堆贴”“塑贴”“堆雕”,是引出或者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与胚体上的一种装饰方法。我们平时看见的古建筑上的龙头,麒麟,大多都是堆塑作品,而在弥陀寺也存在大量的堆塑作品,王苗达说这种工艺就是靠泥瓦匠一铁板一铁板贴出来的,丝毫马虎不得,也没有什么快捷的办法,“就是纯手工,靠的就是活。”
现在弥陀寺公园建设项目已进入绿化种植和道路铺设的“收官”阶段,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近距离的体验这座匠心独具的城市公园了。
下一页更多精彩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