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龙圩也许难逃失传的命运
老人们告诉记者,那时候竹编是谋生的手段,村里男女老少都得会
朱奶奶手艺不减当年
比赛现场,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
这就是被称为“杭州篮”的菜篮子
杭州网讯 小时候跟着长辈去菜市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外婆提着的菜篮子。如今,环保已经成为了共识,而在菜市场里最环保的菜篮子却依旧不见踪影,更令人遗憾的是,编菜篮子的手艺,也快成为“绝技”了。
今天上午,在三墩镇望月社区的小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虾龙圩竹编技艺大赛正在举行。望月社区属于三墩镇虾龙圩地区,而虾龙圩竹编技艺则已经成为了西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三墩镇文化站介绍,目前这项技艺还正在申报市里的非遗项目。
参加比赛的朱奶奶是年龄最大的选手,今年已经快80岁了,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手法却依然麻利。朱奶奶告诉记者,所谓的菜篮子在虾龙圩被叫做“杭州篮”,老底子,杭州的菜篮子十有八九都是虾龙圩出去的手艺。
“一个杭州篮编编最多也就2个小时吧。”朱奶奶说。
三墩的竹编技艺自明清开始,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已传承了三四十代。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
社区工作人员说,如今在虾龙圩能做竹编的大概也只有20户人家,而且年龄都已经在50岁以上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以后很可能就没人会了。”
也正因为这样,三墩镇才决定举办竹编比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即将失传的手艺。
据介绍,虾龙圩竹编采用的材料是冬天砍伐的本地早竹,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有寿命长、韧性较好的特点,产品不但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
关于虾龙圩(wéi)竹编
虾龙圩,这“龙”其实是“笼”。“虾笼”是捕捉河虾的竹笼。虾龙圩是三墩采用竹编工艺最早的地方,它的竹编文化始于明朝。
传当年朱元璋、刘伯温下江南,行至三墩虾龙圩村时,刘伯温看风水,说这里要出皇帝与大官。于是朱元璋下令在村边开凿河道,意是砍断“王龙”背脊。同时,又下令建造二座桥,一座叫文星桥,一座叫武星桥,给千人踏万人跨,破掉风水。桥造好了,刘伯温一看又不好,虾龙圩的“虾龙”也就是“龙虾”,“龙虾”要顺河水游掉,那就是说这村庄保不住,村民要遭灭顶之灾。他下令村民们用捉鱼虾的工具——竹编鱼笼,罩在河水通道口收住,意思是不让龙虾流走。
这个传说使得虾龙圩的竹编鱼笼出了名。该村的庾家坝盛产圆顶笠帽,具传也是从朱元璋起兵时使用的盾牌演变而来的,而被称为“笠帽城”。之后,这个竹编技艺逐步扩大到编织茧篮、笋篮、菜篮、茶篓、鱼篰、叶篰、诱虾笼等多种竹制品。三墩虾龙圩竹篮是实用性竹篮。有丝篮、菜篮、腰子篮、毛土大等四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