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非洲大地上一位译语人的青春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2-25 15:42:54

2017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唐伟杰背起行囊,走出千年古镇留下,踏上了援非之旅。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之后的6年里,他将3次远渡重洋,用法语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将青春献给60年来一直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奋斗的中国援外医疗队。

图为任期结束时唐伟杰获中非总统授勋

“援外医疗队是民间外交官,是中非友谊的桥梁,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工作。”唐伟杰抓住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学校提供的援非医疗队随队翻译的岗位机会,凭借过硬的翻译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顺利通过面试。“我由衷地感谢母校给予的机会,也很荣幸能为祖国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初次随医疗队抵达非洲时,他发现当地医疗设施落后,缺粮缺物资、停水停电亦是这里的常态,更惊险的是,他所在驻地几公里外,时常发生武装冲突,有时他不得不伴着枪炮声入眠。不仅如此,当地夹杂浓重非洲口音的法语,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然而,这并没有让唐伟杰退缩。

唐伟杰说,援非医疗队并非孤军奋战,千里之外的祖国协助当地政府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论是在疫情时期祖国为他们提供的一批批防疫物资,还是逢年过节时的亲切问候,都使身在异国他乡的他们感到温暖。

图为唐伟杰与当地医院院长

在多年的援非经历中,他常常暗下苦功,熟练运用外语,帮助医生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让希望的星火在非洲大地上绽放光亮。

多年的随队医疗,直面生死,也让他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遇见过一个患有恶性脑虐而奄奄一息的非洲小朋友,”他回忆道,“在他弥留之际,我托厨师为他做了一碗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牛肉面。”接过那碗面时孩子瘦削的脸上浮现的满足笑容让他久久无法忘怀。而每一次他随队踏上非洲土地时,非洲人民脸上那热情的笑容,更让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以语言为桥梁,一定努力为当地患者点亮生命之光。”他希望这片土地上的疾病治愈率能够提高,希望的火种愈燃愈旺。

图为唐伟杰在“光明行”活动中,受到中非总统及中国驻中非大使陈栋接见

全身心投入翻译任务的同时,唐伟杰仍不忘来路,心系东方故土。他的行囊满载中国文化,在翻译工作间隙介绍中国文化,传达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2019年,在驻中非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走进中国使馆,走近中国文化”主题活动中,他跟随医疗队走进中非卓越小学,向孩子们讲述中国故事,教他们唱中文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孩子们用汉语唱着我们的歌曲。“在歌声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像中国的孩子一样在和平环境里长大。”

图为非洲孩子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对于唐伟杰而言,语言学习是翻译工作的生命原动力。援非工作给了他一个学习语言的极佳环境。实践工作帮助他丰富专业知识,扩充词汇储备,让他更好地辅助支持医疗工作,接地气的方言也让他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闲暇时,他阅读法语报纸,收看法语频道,磨练当地方言,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不断夯实语言专业功底。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2022年6月22日,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医疗队随队翻译,唐伟杰再次登上前往非洲的航班,手里紧攥着机票和绿色的中国公务护照,怀揣着和五年前同样激动的心情启程。援非的道路虽多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热忱,坚定地向前。

唐伟杰认为,学校提供的国际交流平台、老师们专业的指导以及自己奋力追赶的决心,共同成就了如今自信闪耀的自己。他希望大家能在浙外把握好每分每秒,形成一份清晰的目标与人生规划,在机遇来临之时将它牢牢把握,成就更为灿烂的人生。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通讯员 王超 郭浩宇 柯杭吉  编辑:王帆

6/60,非洲大地上一位译语人的青春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2-25 15:42:54

2017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唐伟杰背起行囊,走出千年古镇留下,踏上了援非之旅。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之后的6年里,他将3次远渡重洋,用法语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将青春献给60年来一直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奋斗的中国援外医疗队。

图为任期结束时唐伟杰获中非总统授勋

“援外医疗队是民间外交官,是中非友谊的桥梁,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工作。”唐伟杰抓住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学校提供的援非医疗队随队翻译的岗位机会,凭借过硬的翻译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顺利通过面试。“我由衷地感谢母校给予的机会,也很荣幸能为祖国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初次随医疗队抵达非洲时,他发现当地医疗设施落后,缺粮缺物资、停水停电亦是这里的常态,更惊险的是,他所在驻地几公里外,时常发生武装冲突,有时他不得不伴着枪炮声入眠。不仅如此,当地夹杂浓重非洲口音的法语,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然而,这并没有让唐伟杰退缩。

唐伟杰说,援非医疗队并非孤军奋战,千里之外的祖国协助当地政府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论是在疫情时期祖国为他们提供的一批批防疫物资,还是逢年过节时的亲切问候,都使身在异国他乡的他们感到温暖。

图为唐伟杰与当地医院院长

在多年的援非经历中,他常常暗下苦功,熟练运用外语,帮助医生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让希望的星火在非洲大地上绽放光亮。

多年的随队医疗,直面生死,也让他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遇见过一个患有恶性脑虐而奄奄一息的非洲小朋友,”他回忆道,“在他弥留之际,我托厨师为他做了一碗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牛肉面。”接过那碗面时孩子瘦削的脸上浮现的满足笑容让他久久无法忘怀。而每一次他随队踏上非洲土地时,非洲人民脸上那热情的笑容,更让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以语言为桥梁,一定努力为当地患者点亮生命之光。”他希望这片土地上的疾病治愈率能够提高,希望的火种愈燃愈旺。

图为唐伟杰在“光明行”活动中,受到中非总统及中国驻中非大使陈栋接见

全身心投入翻译任务的同时,唐伟杰仍不忘来路,心系东方故土。他的行囊满载中国文化,在翻译工作间隙介绍中国文化,传达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2019年,在驻中非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走进中国使馆,走近中国文化”主题活动中,他跟随医疗队走进中非卓越小学,向孩子们讲述中国故事,教他们唱中文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孩子们用汉语唱着我们的歌曲。“在歌声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像中国的孩子一样在和平环境里长大。”

图为非洲孩子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对于唐伟杰而言,语言学习是翻译工作的生命原动力。援非工作给了他一个学习语言的极佳环境。实践工作帮助他丰富专业知识,扩充词汇储备,让他更好地辅助支持医疗工作,接地气的方言也让他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闲暇时,他阅读法语报纸,收看法语频道,磨练当地方言,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不断夯实语言专业功底。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2022年6月22日,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医疗队随队翻译,唐伟杰再次登上前往非洲的航班,手里紧攥着机票和绿色的中国公务护照,怀揣着和五年前同样激动的心情启程。援非的道路虽多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热忱,坚定地向前。

唐伟杰认为,学校提供的国际交流平台、老师们专业的指导以及自己奋力追赶的决心,共同成就了如今自信闪耀的自己。他希望大家能在浙外把握好每分每秒,形成一份清晰的目标与人生规划,在机遇来临之时将它牢牢把握,成就更为灿烂的人生。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通讯员 王超 郭浩宇 柯杭吉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