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 > 县市区频道 > 镇街汇

留下街道:智慧街道打通城市大脑“最后一公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05 15:22:30

blob.png

blob.png

留下街道的杨梅山路是一条约2公里长的小马路,双向仅两车道。以前一到早上上学高峰,马路北段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车辆就会因为堵车排起长队,最堵的时候会排1.1公里长,还导致小区里的车出不来。

最近一段时间,小区居民发现,杨梅山路的通行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因为杨梅山路上堵车,我们小区里面的车辆都要排长队,多的时候有二三十辆,从小区门口一直堵到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门口,要等七八分钟到十来分钟才能开出去。现在杨梅山路通畅后,小区里最多也就五六辆车排队。”在和家园·紫园工作了两年的保安小徐说。

路边乱停车等情况也大大改善。而这些变化,得益于智慧镇街——留下数字驾驶舱的应用。“智慧街道其实是城市大脑建设中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给街道装上‘智慧大脑’,居民也能直接‘触摸’城市大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留下街道主任翁建强介绍说。

线上管控+线下优化

小区道路通行速度提升70%

和家园小区一共有7000多户居民、2万多居住人口。除了和家园,附近还有万科栖岚院等楼盘。而这条杨梅山路是出入小区的唯一通道。 和家园登记在册的车辆有1.2万多辆,但小区里的停车位只能满足六七成的停车需求。虽然周边有的停车场可以办理包月,但许多车主贪图方便,都把车停在马路两边,占用了非机动车道,杨梅山路显得更加窄小、拥挤。

去年9月份,留下数字驾驶舱项目启动以来,街道、社区、学校、交警、城管、物业等部门联动,通过线上管控和线下调整、优化,杨梅山路的交通通行情况大幅改善,拥堵指数从2.65下降到1.65,下降37.74%。平均车速从12.56千米/小时上升至23.14千米/小时,上升84.24%。平均通行时间由16分30秒减少至9分40秒,节省6分50秒。

线上利用摄像头采集车流量的数据,包括周边停车场的停车数据,并引入了交警部门周边路况的数据,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大数据信号配时技术等,实现了红绿灯的自动化调配。线下设置了车诱导牌、出行诱导牌,在杨梅山路外围的留和路、留泗路口,特别加置交通诱导牌,实时提醒车辆非必要不走杨梅山路;在杨梅山路接近屏基山路口时,停车诱导牌会提醒哪里可以停车、停车位数量等。

同时不断改进沿线车辆违停要靠交警现场执法。由于执法力量有限,往往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现在通过增加监控设备,既解放了交警的人手,又大大提升了效果。通过数字驾驶舱的大数据分析,早晚高峰时段,交警部门还将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的人行道划出一部分做非机动车道,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加剧拥堵。增设一个红绿灯和一个临时信号灯;上学时段,小学除正大门开放外,北门也同时开放,对人流、车流进行分流。

街道装上“智慧大脑”提升居民幸福感

实际上,交通优化只是智慧街道中城市治理的一部分。留下街道地域狭长,东部以产业经济为特色,中部突出城市治理,西部主要是森林防火和留学生管理。智慧街道建成后,所有这些管理信息汇总成数据+视频,最终以一张图的形式在数字驾驶舱内体现出来,也就是全域管理一张图,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留下街道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短缺,通过机器换人,也就是AI视频分析,能精准识别占道经营、游商、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辆违停、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骑车带人、偷倒垃圾、人群异常等情况,目前共有20多种识别场景,并自动推送到执法终端。最终做到从线下执法到线下执法,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

“街道大脑是城市大脑之下的平台,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由智慧党建、智慧执法、智慧经济、智慧管控、智慧民生、智慧安监等六大模块及N个智慧子场景应用组成,也就是‘1+6+N’,最终达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的。”阮跃副书记介绍。

从城市大脑到街道大脑

切实助力基层治理

智慧街道是城市大脑建设中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街道大脑,城市大脑就不完整,甚至成为无本之末、无米之炊,城市大脑的数据都要通过街道级大脑的数据汇总以及各个条线部门的数据汇总。

除了城市大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留下街道还在布局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智慧社区(未来社区),为小区居民提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预计今年四五月份,首个智慧社区就能正式上线。

后续,街道大脑将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端感知对线下运作机制进行重构和创新,强化多跨高效协同、工作闭环管理,让街道的基层治理从量变到质变。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郑秋玉 吴张娣  编辑:王帆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县市区频道 > 镇街汇

留下街道:智慧街道打通城市大脑“最后一公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05 15:22:30

blob.png

blob.png

留下街道的杨梅山路是一条约2公里长的小马路,双向仅两车道。以前一到早上上学高峰,马路北段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车辆就会因为堵车排起长队,最堵的时候会排1.1公里长,还导致小区里的车出不来。

最近一段时间,小区居民发现,杨梅山路的通行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因为杨梅山路上堵车,我们小区里面的车辆都要排长队,多的时候有二三十辆,从小区门口一直堵到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门口,要等七八分钟到十来分钟才能开出去。现在杨梅山路通畅后,小区里最多也就五六辆车排队。”在和家园·紫园工作了两年的保安小徐说。

路边乱停车等情况也大大改善。而这些变化,得益于智慧镇街——留下数字驾驶舱的应用。“智慧街道其实是城市大脑建设中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给街道装上‘智慧大脑’,居民也能直接‘触摸’城市大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留下街道主任翁建强介绍说。

线上管控+线下优化

小区道路通行速度提升70%

和家园小区一共有7000多户居民、2万多居住人口。除了和家园,附近还有万科栖岚院等楼盘。而这条杨梅山路是出入小区的唯一通道。 和家园登记在册的车辆有1.2万多辆,但小区里的停车位只能满足六七成的停车需求。虽然周边有的停车场可以办理包月,但许多车主贪图方便,都把车停在马路两边,占用了非机动车道,杨梅山路显得更加窄小、拥挤。

去年9月份,留下数字驾驶舱项目启动以来,街道、社区、学校、交警、城管、物业等部门联动,通过线上管控和线下调整、优化,杨梅山路的交通通行情况大幅改善,拥堵指数从2.65下降到1.65,下降37.74%。平均车速从12.56千米/小时上升至23.14千米/小时,上升84.24%。平均通行时间由16分30秒减少至9分40秒,节省6分50秒。

线上利用摄像头采集车流量的数据,包括周边停车场的停车数据,并引入了交警部门周边路况的数据,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大数据信号配时技术等,实现了红绿灯的自动化调配。线下设置了车诱导牌、出行诱导牌,在杨梅山路外围的留和路、留泗路口,特别加置交通诱导牌,实时提醒车辆非必要不走杨梅山路;在杨梅山路接近屏基山路口时,停车诱导牌会提醒哪里可以停车、停车位数量等。

同时不断改进沿线车辆违停要靠交警现场执法。由于执法力量有限,往往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现在通过增加监控设备,既解放了交警的人手,又大大提升了效果。通过数字驾驶舱的大数据分析,早晚高峰时段,交警部门还将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的人行道划出一部分做非机动车道,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加剧拥堵。增设一个红绿灯和一个临时信号灯;上学时段,小学除正大门开放外,北门也同时开放,对人流、车流进行分流。

街道装上“智慧大脑”提升居民幸福感

实际上,交通优化只是智慧街道中城市治理的一部分。留下街道地域狭长,东部以产业经济为特色,中部突出城市治理,西部主要是森林防火和留学生管理。智慧街道建成后,所有这些管理信息汇总成数据+视频,最终以一张图的形式在数字驾驶舱内体现出来,也就是全域管理一张图,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留下街道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短缺,通过机器换人,也就是AI视频分析,能精准识别占道经营、游商、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辆违停、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骑车带人、偷倒垃圾、人群异常等情况,目前共有20多种识别场景,并自动推送到执法终端。最终做到从线下执法到线下执法,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

“街道大脑是城市大脑之下的平台,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由智慧党建、智慧执法、智慧经济、智慧管控、智慧民生、智慧安监等六大模块及N个智慧子场景应用组成,也就是‘1+6+N’,最终达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的。”阮跃副书记介绍。

从城市大脑到街道大脑

切实助力基层治理

智慧街道是城市大脑建设中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街道大脑,城市大脑就不完整,甚至成为无本之末、无米之炊,城市大脑的数据都要通过街道级大脑的数据汇总以及各个条线部门的数据汇总。

除了城市大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留下街道还在布局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智慧社区(未来社区),为小区居民提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预计今年四五月份,首个智慧社区就能正式上线。

后续,街道大脑将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端感知对线下运作机制进行重构和创新,强化多跨高效协同、工作闭环管理,让街道的基层治理从量变到质变。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郑秋玉 吴张娣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