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胡新潮:在金银与火中淬炼的艺术人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25 13:44:54

blob.png

blob.png

“叮叮…叮叮叮……”,一手执一块银板,一手握一把锤子,将银板置于铁墩之上,围绕着银器的造型不断锻打……打造一把银壶,需要数万次捶打,每次落锤的位置和力度都必须精准控制,一步都不得差错。胡新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出生于一个金工世家,从清朝康熙年间就开始从事制作银器,至今已经传承了10代人了。胡新潮作为第9代传人,不仅传承了老祖宗的手艺,还不断创新,其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全国业内独家入选国礼,填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国银器行业入选国礼的空白,被誉为“国礼银壶第一人”。

刻苦钻研铸就精湛技艺

1968年,现在是杭州楚宝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首席金工大师的胡新潮出生在永康一个金工手艺世家。这座城市坐落在浙江中部,因“五金文化”而蜚声海内外,素有“五金之都”的美誉。

“楚宝堂原来是北宋爱国重臣洪皓所创的堂号。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我的先人胡茂镐因景仰洪皓先生的爱国情操,就把自己的手工作坊命名为楚宝堂。他的技艺十分出色,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顶戴嘉奖。”胡新潮自豪地介绍,“所以楚宝堂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吉祥文化,更是当代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老字号品牌。”

15岁时,胡新潮跟随父亲北上,到余杭学习金工手艺。“我父亲、爷爷都是15岁左右的年纪开始学习的。因为控制锤子需要强大的腕力,到了15岁,力气开始长起来了,比较适合开始学习。”胡新潮介绍。

3年学徒生涯,父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有次他因注意力不集中,左右脚前后顺序迈错,父亲立马就扔来手上在锻打的火红菜刀。至今,37年过去了,这道2厘米长的疤痕至今还在胡新潮的小腿上清晰可见,也成为他学手艺道路上的励志回忆。

“学手艺是有规矩的,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些工序如果跨错脚,用力方向不对,会影响发力及发挥技艺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这次教训深深教育了我,告诉我在金工创作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一毫都不能出差错。我也很感激父亲,在我刚学的时候就教会了我从艺的道理。”胡新潮说。

而现在,他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儿子胡杰凯的。作为楚宝堂第十代传人,胡杰凯入选今年“第二届”西湖新锐匠人”。

锤不离手的“一线发明家”

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支持胡新潮继续接受教育。1990年,胡新潮到北京进修艺术设计。

期间,他看到做裁缝手艺的姐姐在缝制衣服时,缝纫机无处堆放衣料,取布料的时候,手脚使用不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他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用铁件和木材制作了于现有缝纫机匹配的多功能板。这个置物板不仅不占地方,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当时,国家《专利法》刚实施不久,在北京进修时的老师鼓励他去申请专利,并成为第一个由手艺人申请的专利,成果被几家缝纫机厂企业采用。

但这满足不了胡新潮。缝纫机放物板只能被特定人群使用,不能为广大大众服务。他经过反复思量,发现杯子是每个人都需要,并且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他想从杯子入手进行创新设计。

胡新潮说:“我是做金工手艺的,金工中运用最多的材料就是金银铜铁锡这5种金属,所以这个行业也叫做五金行业。其中,银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是否能将其运用到杯子中呢?”带着这样的思考,胡新潮大胆创新,研发了不锈钢保健银杯。

杯子的内胆是银制的,可以消毒杀菌;外围是不锈钢的,可以保存更长时间;两层中间是空心的,用于防止热量散失。这款产品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经上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也开创了金工茶器领域新品类。

在从事金工艺术创作37年里,胡新潮共获得5个国家专利、6个金奖、7个银奖、8个铜奖,版权登记作品4件。版权登记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龙壶》和《中国城市文化茶器》两件原创作品。

汲古纳新 心系家国

“我第二件专利作品距离第一件专利作品诞生有10年的时间。我在这10年时间里不断打磨技艺,只求精益求精。又过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我想要攀登艺术高峰。我的创作思路就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再这个基础上加以创新。”胡新潮说。

在胡新潮看来,作为一名金工手艺匠人,最基础的是工,最难表达的是艺。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不断锻打过程中,掌握银壶每个部位挤拉和落锤的力度;艺,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有深厚的美学基础,善于汲古纳新,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银器上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二者融会贯通,方可谓之“工艺”者也。

“手艺既是养家糊口,也是文化传承。我的祖辈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我也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点力。而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我的手艺,传承中华文化,让大家重拾文化自信。我发现,在古董市场里常见的钱币‘通宝’,现今不流通了之后,铸造的手艺失传了,我就想把这门手艺重现。”胡新潮坚定地说。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向古代钱币收藏爱好者借阅学习,在半年时间内,琢磨出了通宝制作技艺,并加以改良。“古代的钱币,以铜居多,金银也曾经使用过,但是我想用金银铜铁锡5种金属,五金齐全,创作现代通宝。这个是以往都没有的,所以我就把它命名为‘中华通宝’。”胡新潮说。中华通宝的诞生,链接了自1915年出炉“民国通宝”以来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断层。

今年疫情肆虐期间,胡新潮和儿子胡杰凯一起又创作了一套中华公筷,推出“倡导使用公筷,把病毒挡在嘴外”公益活动,助力全民抗疫防疫。因参与“万众艺心,抗击疫情”主题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征集活动,受到了国家工信部的表彰。

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一把原创银壶的制作,从设计到完成需要一个月时间,历经锻打、錾刻、安装等数十道工序、数十万次的锻打,各个环节丝丝相扣,严密有序。“手工锻打的银壶表面粗糙,但浑厚的质感、朴实的肌理一览无余,这是机械制品无法取代的,也是银壶匠人技艺魅力之所在。”胡新潮说。

2018年12月,外交部面向全国征集国礼。胡新潮通过1个月时间的创作,创作出了一套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并把效果图邮寄到北京。胡新潮自豪地说:“实际上,效果图已经受到了认可,他们提出想看一看实物。我把实物做出来,寄过去之后,他们打电话说,实物比效果图更好。”

2019年3月,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全国业内独家入选国礼,填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国银器行业入选国礼的空白,被誉为“国礼银壶第一人”。4月期间,银碗筷作品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同时,胡新潮和楚宝堂品牌全国业内唯一双入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项目《中华茶器具通鉴》,作为浙江业内唯一代表,入选“辉煌中国·璀璨工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师作品全国巡展。“很多同行联系我,说我这个头带得太好了,拔高了整个银器行业的高度,带动了产业的起飞。”胡新潮说。

今年11月,胡新潮应邀走进中国美院手工艺学院,为学生们主讲《浅谈当代金工茶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有几位学生想长期跟随胡新潮学习金工技艺实践。

胡新潮很有历史情节,西湖区是我父亲、爷爷曾经走街串巷做手艺的地方。追寻祖先的脚步,他也想把“楚宝堂”安家在这里。刚好艺创小镇“全民共享生活艺术家园”的理念和定位与楚宝堂很吻合,而且这里依山傍水,很适合他创作作品。今年初,就与艺创小镇签约,在凤凰创意大厦落地生根。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陈静怡 李玲  编辑:王帆

非遗传承人胡新潮:在金银与火中淬炼的艺术人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25 13:44:54

blob.png

blob.png

“叮叮…叮叮叮……”,一手执一块银板,一手握一把锤子,将银板置于铁墩之上,围绕着银器的造型不断锻打……打造一把银壶,需要数万次捶打,每次落锤的位置和力度都必须精准控制,一步都不得差错。胡新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出生于一个金工世家,从清朝康熙年间就开始从事制作银器,至今已经传承了10代人了。胡新潮作为第9代传人,不仅传承了老祖宗的手艺,还不断创新,其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全国业内独家入选国礼,填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国银器行业入选国礼的空白,被誉为“国礼银壶第一人”。

刻苦钻研铸就精湛技艺

1968年,现在是杭州楚宝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首席金工大师的胡新潮出生在永康一个金工手艺世家。这座城市坐落在浙江中部,因“五金文化”而蜚声海内外,素有“五金之都”的美誉。

“楚宝堂原来是北宋爱国重臣洪皓所创的堂号。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我的先人胡茂镐因景仰洪皓先生的爱国情操,就把自己的手工作坊命名为楚宝堂。他的技艺十分出色,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顶戴嘉奖。”胡新潮自豪地介绍,“所以楚宝堂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吉祥文化,更是当代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老字号品牌。”

15岁时,胡新潮跟随父亲北上,到余杭学习金工手艺。“我父亲、爷爷都是15岁左右的年纪开始学习的。因为控制锤子需要强大的腕力,到了15岁,力气开始长起来了,比较适合开始学习。”胡新潮介绍。

3年学徒生涯,父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有次他因注意力不集中,左右脚前后顺序迈错,父亲立马就扔来手上在锻打的火红菜刀。至今,37年过去了,这道2厘米长的疤痕至今还在胡新潮的小腿上清晰可见,也成为他学手艺道路上的励志回忆。

“学手艺是有规矩的,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些工序如果跨错脚,用力方向不对,会影响发力及发挥技艺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这次教训深深教育了我,告诉我在金工创作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一毫都不能出差错。我也很感激父亲,在我刚学的时候就教会了我从艺的道理。”胡新潮说。

而现在,他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儿子胡杰凯的。作为楚宝堂第十代传人,胡杰凯入选今年“第二届”西湖新锐匠人”。

锤不离手的“一线发明家”

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支持胡新潮继续接受教育。1990年,胡新潮到北京进修艺术设计。

期间,他看到做裁缝手艺的姐姐在缝制衣服时,缝纫机无处堆放衣料,取布料的时候,手脚使用不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他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用铁件和木材制作了于现有缝纫机匹配的多功能板。这个置物板不仅不占地方,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当时,国家《专利法》刚实施不久,在北京进修时的老师鼓励他去申请专利,并成为第一个由手艺人申请的专利,成果被几家缝纫机厂企业采用。

但这满足不了胡新潮。缝纫机放物板只能被特定人群使用,不能为广大大众服务。他经过反复思量,发现杯子是每个人都需要,并且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他想从杯子入手进行创新设计。

胡新潮说:“我是做金工手艺的,金工中运用最多的材料就是金银铜铁锡这5种金属,所以这个行业也叫做五金行业。其中,银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是否能将其运用到杯子中呢?”带着这样的思考,胡新潮大胆创新,研发了不锈钢保健银杯。

杯子的内胆是银制的,可以消毒杀菌;外围是不锈钢的,可以保存更长时间;两层中间是空心的,用于防止热量散失。这款产品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经上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也开创了金工茶器领域新品类。

在从事金工艺术创作37年里,胡新潮共获得5个国家专利、6个金奖、7个银奖、8个铜奖,版权登记作品4件。版权登记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龙壶》和《中国城市文化茶器》两件原创作品。

汲古纳新 心系家国

“我第二件专利作品距离第一件专利作品诞生有10年的时间。我在这10年时间里不断打磨技艺,只求精益求精。又过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我想要攀登艺术高峰。我的创作思路就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再这个基础上加以创新。”胡新潮说。

在胡新潮看来,作为一名金工手艺匠人,最基础的是工,最难表达的是艺。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不断锻打过程中,掌握银壶每个部位挤拉和落锤的力度;艺,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有深厚的美学基础,善于汲古纳新,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银器上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二者融会贯通,方可谓之“工艺”者也。

“手艺既是养家糊口,也是文化传承。我的祖辈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我也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点力。而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我的手艺,传承中华文化,让大家重拾文化自信。我发现,在古董市场里常见的钱币‘通宝’,现今不流通了之后,铸造的手艺失传了,我就想把这门手艺重现。”胡新潮坚定地说。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向古代钱币收藏爱好者借阅学习,在半年时间内,琢磨出了通宝制作技艺,并加以改良。“古代的钱币,以铜居多,金银也曾经使用过,但是我想用金银铜铁锡5种金属,五金齐全,创作现代通宝。这个是以往都没有的,所以我就把它命名为‘中华通宝’。”胡新潮说。中华通宝的诞生,链接了自1915年出炉“民国通宝”以来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断层。

今年疫情肆虐期间,胡新潮和儿子胡杰凯一起又创作了一套中华公筷,推出“倡导使用公筷,把病毒挡在嘴外”公益活动,助力全民抗疫防疫。因参与“万众艺心,抗击疫情”主题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征集活动,受到了国家工信部的表彰。

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一把原创银壶的制作,从设计到完成需要一个月时间,历经锻打、錾刻、安装等数十道工序、数十万次的锻打,各个环节丝丝相扣,严密有序。“手工锻打的银壶表面粗糙,但浑厚的质感、朴实的肌理一览无余,这是机械制品无法取代的,也是银壶匠人技艺魅力之所在。”胡新潮说。

2018年12月,外交部面向全国征集国礼。胡新潮通过1个月时间的创作,创作出了一套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并把效果图邮寄到北京。胡新潮自豪地说:“实际上,效果图已经受到了认可,他们提出想看一看实物。我把实物做出来,寄过去之后,他们打电话说,实物比效果图更好。”

2019年3月,银壶和银餐具作品全国业内独家入选国礼,填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国银器行业入选国礼的空白,被誉为“国礼银壶第一人”。4月期间,银碗筷作品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同时,胡新潮和楚宝堂品牌全国业内唯一双入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项目《中华茶器具通鉴》,作为浙江业内唯一代表,入选“辉煌中国·璀璨工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师作品全国巡展。“很多同行联系我,说我这个头带得太好了,拔高了整个银器行业的高度,带动了产业的起飞。”胡新潮说。

今年11月,胡新潮应邀走进中国美院手工艺学院,为学生们主讲《浅谈当代金工茶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有几位学生想长期跟随胡新潮学习金工技艺实践。

胡新潮很有历史情节,西湖区是我父亲、爷爷曾经走街串巷做手艺的地方。追寻祖先的脚步,他也想把“楚宝堂”安家在这里。刚好艺创小镇“全民共享生活艺术家园”的理念和定位与楚宝堂很吻合,而且这里依山傍水,很适合他创作作品。今年初,就与艺创小镇签约,在凤凰创意大厦落地生根。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陈静怡 李玲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