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爱守卫“特殊花朵”创造名为“爱”的奇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9-10 17:14:23

杭州网讯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杭州市艮山路学校内,“卫星班”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虽然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但是对于这里的学生们来说,显得有些漫长。“卫星班”里都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多患有自闭症、脑瘫等智力残障。

而与普通教师相比,特殊教育的教师也与众不同。他们扮演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家人,甚至是“保姆”。从教授应知识,到照顾孩子们饮食起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在这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中更为彰显。

特殊教育的坚守——刘顾萍

刘顾萍老师是一名“60后”,从教生涯已有几十载。2011年之前,她一直是天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2008年,江干区开始建立“资源教室”,第二批试点有三所学校,天杭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刘顾萍接触到了“资源教室”。

何为“资源教室”?“资源教室”就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它可以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不就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

“当时辖区还没有建立特殊学校,所以特殊的孩子们会在天杭实验学校的‘资源教室’里上课。”刘顾萍回忆。因此,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位母亲每天陪伴脑瘫儿子读书,还时不时带着儿子去北京看病,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刘顾萍被这位母亲的母爱深深感动,她觉得目前这些特殊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特殊教育是如此重要,如此有意义。2011年,艮山路学校成立,她主动请缨,申请从一名普通学校的老师转为特殊教育的老师。

但是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刚走上新岗位的她有些不适应。但凭借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心中的大爱,在她的悉心呵护下,这些特殊孩子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也能制作早餐,去咖啡厅当服务员,参与扫黄打非宣传等。孩子们渐渐融入了社会,适应了社会。同时,她也呼吁社会大众也能够对这些特殊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包容。

特殊教育的延伸——方芸

初见方芸老师时,她正在陪一位智力障碍的孩子听音乐,做游戏。孩子几乎不会说话,时不时从喉咙里发出嘶吼声,还经常离开座位按动教室灯开关。教室的灯光忽闪,孩子的心情也阴影不定。方老师小心地围着孩子,孩子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生怕孩子跌倒受伤,一遍又一遍得变换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2016年时,“80后”的方芸成为了“卫星班”的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豆豆的女孩。起初,豆豆不太会说话,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看到谁都叫“阿布”(杭州话外婆的意思),还很排斥老师。每次开展卫星班集体教学和个训教学也是困难重重,豆豆很不愿意配合,总是离开座位,老师去拉她,她会大声哭闹发脾气,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为改善豆豆的状况,方老师不断观察她、了解她,做豆豆的“影子老师”。最后发现,豆豆在听音乐时特别兴奋,而且喜欢靠近播放音乐的设备,还要尝试着调声音的大小。

从此以后,方老师就“任命”豆豆为卫星班的“播音员”,每到需要播放音乐的时候,就由豆豆负责开关并调试好音量。渐渐地,豆豆喜欢上了音乐,也慢慢接纳了方老师,孩子总是围在方老师身边。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学习接受能力较弱,在管理卫星班时,方老师除了每天上午在卫星班教学,每周还要抽二个下午对他们进行送教上门服务。每次送教上门,都会根据孩子学习成长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认知、语言、精细、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同时,指导家长训练方法。方老师认为特殊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融合教育,让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特殊教育既需一视同仁,又需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的传承——李依婷

在三年级的教室内,李依婷老师身着波点红衬衫、蓝色牛仔裤,活力四射。她正在上生活语文课,有一些知识点需要重复至少三、四遍。除了讲解知识,她还时不时得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眼神交流,适时点头给予学生鼓励。

96年出生的李老师,去年8月从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毕业后,就入职了杭州市艮山路学校。她在大学里学习了很多专业理论知识,但当她去特殊学校实习时,她还是有点手无足措。她提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学时,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她提到最大的心得是需要不断关注孩子的特殊问题行为,比如有个学生喜欢掐别人,她认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掐别人,她仔细观察,探讨原因,后来发现是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安情绪。此外,上课时,教师需要多放视频,多做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李老师笑着称,每次上课都算是减肥运动了。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蒋思涛 谢菲 何旖  编辑:王帆

他们用爱守卫“特殊花朵”创造名为“爱”的奇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9-10 17:14:23

杭州网讯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杭州市艮山路学校内,“卫星班”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虽然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但是对于这里的学生们来说,显得有些漫长。“卫星班”里都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多患有自闭症、脑瘫等智力残障。

而与普通教师相比,特殊教育的教师也与众不同。他们扮演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家人,甚至是“保姆”。从教授应知识,到照顾孩子们饮食起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在这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中更为彰显。

特殊教育的坚守——刘顾萍

刘顾萍老师是一名“60后”,从教生涯已有几十载。2011年之前,她一直是天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2008年,江干区开始建立“资源教室”,第二批试点有三所学校,天杭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刘顾萍接触到了“资源教室”。

何为“资源教室”?“资源教室”就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它可以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不就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

“当时辖区还没有建立特殊学校,所以特殊的孩子们会在天杭实验学校的‘资源教室’里上课。”刘顾萍回忆。因此,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位母亲每天陪伴脑瘫儿子读书,还时不时带着儿子去北京看病,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刘顾萍被这位母亲的母爱深深感动,她觉得目前这些特殊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特殊教育是如此重要,如此有意义。2011年,艮山路学校成立,她主动请缨,申请从一名普通学校的老师转为特殊教育的老师。

但是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刚走上新岗位的她有些不适应。但凭借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心中的大爱,在她的悉心呵护下,这些特殊孩子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也能制作早餐,去咖啡厅当服务员,参与扫黄打非宣传等。孩子们渐渐融入了社会,适应了社会。同时,她也呼吁社会大众也能够对这些特殊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包容。

特殊教育的延伸——方芸

初见方芸老师时,她正在陪一位智力障碍的孩子听音乐,做游戏。孩子几乎不会说话,时不时从喉咙里发出嘶吼声,还经常离开座位按动教室灯开关。教室的灯光忽闪,孩子的心情也阴影不定。方老师小心地围着孩子,孩子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生怕孩子跌倒受伤,一遍又一遍得变换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2016年时,“80后”的方芸成为了“卫星班”的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豆豆的女孩。起初,豆豆不太会说话,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看到谁都叫“阿布”(杭州话外婆的意思),还很排斥老师。每次开展卫星班集体教学和个训教学也是困难重重,豆豆很不愿意配合,总是离开座位,老师去拉她,她会大声哭闹发脾气,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为改善豆豆的状况,方老师不断观察她、了解她,做豆豆的“影子老师”。最后发现,豆豆在听音乐时特别兴奋,而且喜欢靠近播放音乐的设备,还要尝试着调声音的大小。

从此以后,方老师就“任命”豆豆为卫星班的“播音员”,每到需要播放音乐的时候,就由豆豆负责开关并调试好音量。渐渐地,豆豆喜欢上了音乐,也慢慢接纳了方老师,孩子总是围在方老师身边。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学习接受能力较弱,在管理卫星班时,方老师除了每天上午在卫星班教学,每周还要抽二个下午对他们进行送教上门服务。每次送教上门,都会根据孩子学习成长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认知、语言、精细、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同时,指导家长训练方法。方老师认为特殊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融合教育,让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特殊教育既需一视同仁,又需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的传承——李依婷

在三年级的教室内,李依婷老师身着波点红衬衫、蓝色牛仔裤,活力四射。她正在上生活语文课,有一些知识点需要重复至少三、四遍。除了讲解知识,她还时不时得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眼神交流,适时点头给予学生鼓励。

96年出生的李老师,去年8月从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毕业后,就入职了杭州市艮山路学校。她在大学里学习了很多专业理论知识,但当她去特殊学校实习时,她还是有点手无足措。她提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学时,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她提到最大的心得是需要不断关注孩子的特殊问题行为,比如有个学生喜欢掐别人,她认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掐别人,她仔细观察,探讨原因,后来发现是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安情绪。此外,上课时,教师需要多放视频,多做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李老师笑着称,每次上课都算是减肥运动了。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蒋思涛 谢菲 何旖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杭州市艮山路学校内,“卫星班”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