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 杭州最大廉租房集聚地变成了温暖港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06 10:28:00

映月社区黄兰英照顾孤寡老人


杭州连日阴雨天,老许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住进社区医院。年迈多病、无儿无女,让80多岁的老许成为一名孤寡老人。虽说是孤寡,但在他住院期间,却时常有人来添衣送饭,嘘寒问暖……

下着雨的路面有些坑洼,65岁的黄兰英一手打伞,一手拎着两大袋子干净的衣物,中途路过小区店铺,她还自掏腰包买了牛奶和水果,走路时倾斜着身子显得有些吃力,“老许生着病,总要吃点好的才恢复得快些。春节以来他都第三次住院了!”黄兰英语气中带着“生气”和关切。

画面定格在映月社区,这个位于祥符街道的映月社区比较特殊,其中水碧苑小区是杭州最大的廉租房集聚地。站在彩灯街长阳路口,抬头可见周围高层楼房林立,蔚为壮观。住户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他们当中多大是低保困难户、孤寡老人、归正人员,鲜有家人朋友。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看似缺乏温暖的地方,却不乏传递温暖的人。

这里发生了太多故事,采访黄兰英时,她讲述的一个个瞬间就像电影片段闪过,这其中有低调神秘的赞助人、扶贫济困的社区黄书记、帮残助老的社工们、一起做公益的小孙女、加入志愿队的孤寡老人……每个温暖瞬间都被黄兰英记在了泛黄的笔记本里。

照亮廉租房的“阳光” 

2月底,我到映月社区采访黄兰英时,她正在社区养老照料中心服务,在问候中得知她如今几乎是住在那了,全天候值守。话匣子一打开,过往的经历源源就不断地冒出来了。

2008年,居无定所的黄兰英带着女儿从西湖区迁移至水碧苑小区,从此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从前家里条件困难,我身体又不好,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低保户,有个赞助人逢年过节给我送钱,我一直心怀感激,现在女儿长大了,生活得到了改善,从前受过的恩惠现在要加倍奉献。”

前些年,黄兰英在社区和谐理事会里帮忙,直到2016年,为了帮扶水碧苑的弱势群体,映月社区成立了阳光志愿者团,开展经常性的公益活动,她便成了队长,三年如一日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

此后,这缕“阳光”就一直照耀着映月社区。

她正收纳干净的衣物,这些衣服都是邻居、志愿者的闲置捐赠。

“我们每隔两天给他们打一次电话,问问身体好不好,缺不缺东西。提醒他们按时吃药,隔三差五去给他们打扫卫生,送衣服送饭……”黄兰英说,这些老人其实是蛮孤独的,看到他们就想起曾经的自己,现在,黄兰英把赞助费用来帮助他人,还将养老金拿出来补贴困难户。

阳光志愿团的志愿者有10余名,其中也有孤寡老人主动加入。逢年过节会为水碧苑的困难户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夏天,送凉茶扇子,冬天,送衣服被子,而且每年过年,都会组织困难孤寡老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日常生活中,志愿者轮流值班,巡河、“打更”,共同守护小区安全。

2019年映月社区将在阳光志愿者的基础上升级服务,融合网格化管理,将这支队伍扎根于社区,真正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映月社区阳光志愿者团(部分成员)

孤寡老人临终的愿望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在水碧苑更是如此。

“我有一个事想同你商量,只有你们可以帮我了……”

2017年冬,黄兰英接到了这个电话,电话那头是独居低保老人邬大伯,20多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如今老人身患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老人自知病情严重,最大的心愿就是见一见失散多年的女儿。

黄兰英赶忙上门了解情况,原来邬大伯早年离异的时候,女儿才8岁。前妻带着女儿离开,一别就是20多年。期间,邬大伯和母女俩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连女儿的照片都没有一张。

茫茫人海,去哪里寻人,黄兰英第一时间想到了求助映月社区副主任黄效红(时任)和社区书记湛勇(时任)。“我们带着资料在大关一带寻找,在社区民警的帮助下,几经波折才找到他女儿。”黄兰英回忆起,父女相见的当天,女儿叫了“父亲”,两人紧紧相拥,泪流不止,“我死而无憾了。”邬大伯说。

这位黄效红正是黄兰英口中的“好书记”,也是现任映月社区书记。“只要居民有困难,他随叫随到,我们志愿团队只要遇到麻烦事,就向他求助,他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尽心尽力。”黄兰英说。

黄书记正帮助老人完成“遗愿”

“我没什么大作用 多夸夸他们……”

大潮起于微澜,每一点微小的力量最终都能汇成照亮社区的“阳光”。

“我没什么大作用,你们要多夸夸志愿者、社工们,他们都在努力付出。”采访期间,黄兰英再三强调这句话。

采访结束,我们在社区办公楼前分离之时,黄兰英又说,“我没什么大作用,一直做到做不动了,还有更多年轻志愿者来接班……”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胡菲菲 通讯员 蔡雨希  编辑:徐洁

因为他们 杭州最大廉租房集聚地变成了温暖港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06 10:28:00

映月社区黄兰英照顾孤寡老人


杭州连日阴雨天,老许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住进社区医院。年迈多病、无儿无女,让80多岁的老许成为一名孤寡老人。虽说是孤寡,但在他住院期间,却时常有人来添衣送饭,嘘寒问暖……

下着雨的路面有些坑洼,65岁的黄兰英一手打伞,一手拎着两大袋子干净的衣物,中途路过小区店铺,她还自掏腰包买了牛奶和水果,走路时倾斜着身子显得有些吃力,“老许生着病,总要吃点好的才恢复得快些。春节以来他都第三次住院了!”黄兰英语气中带着“生气”和关切。

画面定格在映月社区,这个位于祥符街道的映月社区比较特殊,其中水碧苑小区是杭州最大的廉租房集聚地。站在彩灯街长阳路口,抬头可见周围高层楼房林立,蔚为壮观。住户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他们当中多大是低保困难户、孤寡老人、归正人员,鲜有家人朋友。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看似缺乏温暖的地方,却不乏传递温暖的人。

这里发生了太多故事,采访黄兰英时,她讲述的一个个瞬间就像电影片段闪过,这其中有低调神秘的赞助人、扶贫济困的社区黄书记、帮残助老的社工们、一起做公益的小孙女、加入志愿队的孤寡老人……每个温暖瞬间都被黄兰英记在了泛黄的笔记本里。

照亮廉租房的“阳光” 

2月底,我到映月社区采访黄兰英时,她正在社区养老照料中心服务,在问候中得知她如今几乎是住在那了,全天候值守。话匣子一打开,过往的经历源源就不断地冒出来了。

2008年,居无定所的黄兰英带着女儿从西湖区迁移至水碧苑小区,从此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从前家里条件困难,我身体又不好,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低保户,有个赞助人逢年过节给我送钱,我一直心怀感激,现在女儿长大了,生活得到了改善,从前受过的恩惠现在要加倍奉献。”

前些年,黄兰英在社区和谐理事会里帮忙,直到2016年,为了帮扶水碧苑的弱势群体,映月社区成立了阳光志愿者团,开展经常性的公益活动,她便成了队长,三年如一日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

此后,这缕“阳光”就一直照耀着映月社区。

她正收纳干净的衣物,这些衣服都是邻居、志愿者的闲置捐赠。

“我们每隔两天给他们打一次电话,问问身体好不好,缺不缺东西。提醒他们按时吃药,隔三差五去给他们打扫卫生,送衣服送饭……”黄兰英说,这些老人其实是蛮孤独的,看到他们就想起曾经的自己,现在,黄兰英把赞助费用来帮助他人,还将养老金拿出来补贴困难户。

阳光志愿团的志愿者有10余名,其中也有孤寡老人主动加入。逢年过节会为水碧苑的困难户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夏天,送凉茶扇子,冬天,送衣服被子,而且每年过年,都会组织困难孤寡老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日常生活中,志愿者轮流值班,巡河、“打更”,共同守护小区安全。

2019年映月社区将在阳光志愿者的基础上升级服务,融合网格化管理,将这支队伍扎根于社区,真正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映月社区阳光志愿者团(部分成员)

孤寡老人临终的愿望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在水碧苑更是如此。

“我有一个事想同你商量,只有你们可以帮我了……”

2017年冬,黄兰英接到了这个电话,电话那头是独居低保老人邬大伯,20多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如今老人身患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老人自知病情严重,最大的心愿就是见一见失散多年的女儿。

黄兰英赶忙上门了解情况,原来邬大伯早年离异的时候,女儿才8岁。前妻带着女儿离开,一别就是20多年。期间,邬大伯和母女俩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连女儿的照片都没有一张。

茫茫人海,去哪里寻人,黄兰英第一时间想到了求助映月社区副主任黄效红(时任)和社区书记湛勇(时任)。“我们带着资料在大关一带寻找,在社区民警的帮助下,几经波折才找到他女儿。”黄兰英回忆起,父女相见的当天,女儿叫了“父亲”,两人紧紧相拥,泪流不止,“我死而无憾了。”邬大伯说。

这位黄效红正是黄兰英口中的“好书记”,也是现任映月社区书记。“只要居民有困难,他随叫随到,我们志愿团队只要遇到麻烦事,就向他求助,他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尽心尽力。”黄兰英说。

黄书记正帮助老人完成“遗愿”

“我没什么大作用 多夸夸他们……”

大潮起于微澜,每一点微小的力量最终都能汇成照亮社区的“阳光”。

“我没什么大作用,你们要多夸夸志愿者、社工们,他们都在努力付出。”采访期间,黄兰英再三强调这句话。

采访结束,我们在社区办公楼前分离之时,黄兰英又说,“我没什么大作用,一直做到做不动了,还有更多年轻志愿者来接班……”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胡菲菲 通讯员 蔡雨希  编辑:徐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