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整体布局效果图
布展效果图
“风雨茅庐”的布展也与富阳郁达夫故居进行了合作研究
缅怀英烈
杭州网讯 漫步在上城区,经过的一幢普通民居或许背后就藏着一个厚重的故事,就如这个老城,记载着太多杭州的回忆。
在大学路场官弄63号,有一座不起眼的一层平房,住在大学路社区的老人们知道,这里从解放初期开始,一直是派出所的办公用房,也有人知道这座房屋是杭州市的文保单位,但很少人知道,这间屋子是郁达夫在杭州的故居——风雨茅庐。
说起郁达夫,杭州人都会引以为豪,因为这位抗日英烈、文学巨匠是杭州富阳人,而他在杭州修建的这座房屋却很少有人知道。今天记者从上城区了解到,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即将完成修缮和布展,力争在8月底向公众开放,成为杭州又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上城区介绍,“风雨茅庐”由郁达夫亲自设计,于1935年年底动工,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建筑面积281.83平方米,分正屋和后院两个部分。正屋三开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面木柱回廊。正屋的东侧有一个月洞门,过月洞门便是后院,后院建有书房与客房。
据传,当时门上悬挂“风雨茅庐”四字牌匾,也出自著名学人马君武先生之手,但因年代久远,这块牌匾也无处可寻了。
目前,上城区结合建筑现状,清除后期随意改动、添加的无价值部分,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凸现历史原构,对现存原构、原物予以严格保护,争取做到修旧如旧。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风雨茅庐”开放后,主要讲分为序厅—杭州足迹、走进郁达夫、杭州情怀、郁与文、尾片—永恒印记等5个篇章进行布置陈展。详细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在杭州时期的活动、其发表的文学与抗日著作和书信来往、各地各界对郁达夫的追忆和评述、郁达夫小说奖等相关内容,力图再现一代文豪与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光辉的一生。
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45年8月在印尼被日本宪兵逮捕,后被秘密杀害,成为抗战最后一个被害的文化战士。
1952年,毛泽东亲笔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为郁达夫颁发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郁达夫亦位列其中。
郁达夫文学奖
设立于2009年,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主办,两年一届,评审过程实名投票、评语公开,评奖范围为我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各地用汉语公开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