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全面深化改革 八大项目重拳出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1-12 15:00:56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为方便群众办事,西湖区首创“智能客服”咨询系统;从“建”“管”“用”“育”等方面入手,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大力实施土地全域整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与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探索实施以多种模式承接省市下沉的优质医疗资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西湖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启动多个重点改革项目并持续推进,有效化解相关领域难题,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新作为谱写西湖改革新篇章。

方便群众办事

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11月1日8点30分左右,区行政服务中心迎来了当天第一批办事的市民。在该中心4楼的商事登记办事区域,“导办”叶欣像往常一样开始“巡点”——取号区、等候区和商事登记网上自助服务区,他会留意每位办事市民手上的材料。只要和商事登记业务有关,他都会微笑着问一句:“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导办”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服务效率。“试点8个月来,区行政服务中心111个办事窗口的平均等候时间,从22分钟下降到了13分钟,降幅达40%;平均日办件量从760件上升至1212件,增幅为59%。”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西湖区还全力打造“15分钟办事圈”。日前,转塘街道珊瑚沙社区、葛衙庄社区两个“就近办”服务点正式启用。至此,全区34个“就近办”服务点全部实现对外服务,人社、民政、卫计、城管、公安、残联6个部门56项公民办理事项实现“就近可办”。

为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少等待;多途径、多便利”,西湖区按照“向制度要实现率,向细节要满意率”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工作,全力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区审管办专门设置“未实现‘最多跑一次’投诉和帮办窗口”,办事群众和企业在办理具体业务时,如发生因窗口主观因素导致“跑多次”的情况,可向该窗口进行投诉。同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西湖平台构建智能问答知识库,为办事群众提供主动、全面、精准的事前咨询服务。目前,该“智能客服”咨询系统已完成西湖区权利事项库中3831个办事事项、564个模拟场景、1206个常见问答及15000余个关键词的线上导入工作,实现咨询事项的“全覆盖”。

此外,区审管办还加强网上办理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全区共有13个服务点位设置了网上自助办理区,配备电脑34台;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含之江分中心)、11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及云栖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平台,28台24小时自助服务机已投入运行。截至10月17日,全区24小时自助服务机累计办理事项13020件。

建立审批“承诺制”

推进企业投资“标准地”制度改革

日前,从区发改局获悉,年底前,西湖区将在重点区域谋划一批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的新增工业用地。在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等省级平台出让的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要求出让,在其他区域出让的工业用地参照“标准地”要求出让。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的意见》要求,西湖区加快推广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建立健全标准化操作流程和配套制度,确保以“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

由区发改局、西湖国土分局联合发布《西湖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工作指引》,按照不低于省、市标准的原则明确西湖区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建立符合西湖区实际、切实可行的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

同时,建立“标准地”项目前期辅导服务机制,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基于企业自愿原则,政府代办员可为企业提供无偿代办协办服务;对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行为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审批事项鼓励实行“承诺制”。以“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项目全面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

区发改局、西湖国土分局负责督促指导全区“标准地”改革工作,对安排谋划的“标准地”进行考核,对推进成效显著的给予激励,对工作滞后的给予通报批评,确保完成改革工作目标。

加快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日前,西湖区2017年度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出炉,全区17家企业被列为A类企业,B类企业34家,C类企业18家。“对综合评价分类的A、B、C类企业,实行相应的差别化政策措施,重点加大A类企业激励力度,倒逼C类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西湖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今年以来,西湖区深入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推动西湖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西湖区制定《西湖区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实施办法》,2017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六项指标为主。企业得分根据各指标权重分计算,最高得分为权重分的1.5倍,形成了一套清晰明确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利用“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将评价操作的流程和内容全部“上线”,实现评价工作的高效便捷。区发改局按照指标数据和计分办法,统一核算企业评价得分,并对企业按照“一企一单”的原则,发送评价细则和评价得分,向企业征求评价结果意见。

此外,加大首档企业激励力度,在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将企业“亩产效益”评价结果与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三名”企业、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以及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等评比认定相结合。对末档企业则实施整改转型,强化项目准入管理,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加大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和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力度。

抓好“建管用育”

深化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改革

“文化礼堂升级改造后,村民们的活动空间更大,条件更好了,文化活动明显多起来了。”看着改造完的文化礼堂,灵山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张静萍显得格外开心,“改造后的文化礼堂,打造了一条村史长廊,重建了党建栏,对文化公园进行了再提升,并在日常管理和组织活动上也更加严格规范。”

有了文化礼堂这个接地气的大舞台,该村的排舞队、器乐队、太极拳队、舞龙队、书法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十多个农民文体社团纷纷组建起来,截至目前,社团队员已经发展到200余人,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目标,全年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百余场,参与率更是覆盖到了每家每户。

今年以来,西湖区努力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牵头制定《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解决场地保障、资金保障等建设难点问题。首次将文化礼堂建设列入2018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次对文化礼堂设计方案采用“联评联审”。采取“线下实地督查+线上实时晒进度”的督查方式,建立微信群,收集情况,督查汇总。截至目前,13个文化礼堂均已完成土建施工,进场装修,确保年底如期保质完成任务。

西湖区还在文化礼堂全面推广“理事会负责制”,提升文化礼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持续推进“礼堂+旅游”“礼堂+民宿”“礼堂+电商”等新模式,提升文化礼堂服务村庄、村民的能力。推动区级、镇街、村社文化礼堂“菜单式”服务活动联动开展,建立涵盖文艺、法治等领域的“大菜单”制度。今年以来,共开展演出150场,更换图书25000余册,惠及10万余名群众。

从源头分类推进垃圾减量

城乡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

“这里面全是厨余垃圾,我和老伴儿分得可清楚了……”日前,家住翠苑四区东小区的林大伯拎着一袋垃圾,径直走向绿色垃圾桶。“现在连我5岁的孙子都知道‘可回收物放蓝色垃圾箱、其他垃圾放黄色垃圾箱’嘞!”70岁的林大伯是该小区的老住户,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的改善,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1幢1单元202室当前积分60,累计投递11次;301室当前积分40,累计投递8次……”这是文教社区教工路138号院的可回收物投递积分榜上展示的内容。从去年5月开始,文教社区在教工路138号院试点“干垃圾管理”工作,即只收可回收干垃圾,收集后交由第三方机构处理。社区向居民发放可回收物收纳专用袋,把家庭信息与投递信息进行绑定,并给予红包激励。

从源头分类是推进垃圾减量化的重要途径。117社区工作人员小翁介绍,从2017年起,117社区在住宅区内放置了6对垃圾箱,主要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定时将厨余垃圾清运到固定地点进行人工二次分拣。

据统计,117社区现有居民500余户,垃圾日产量近600千克。其中,经二次分拣后的厨余垃圾约200千克。以此估算,目前该社区垃圾减量率近33%。

作为垃圾分类试点的西溪街道教工路138号院小区,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后,已累计注册登记户数116户,占小区总户数的33%,总投递包数达492袋,减少外运垃圾99桶。

此外,西湖区还开展厨余垃圾100%分类示范专线试点,100%纯分类厨余垃圾会被专线运往天子岭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置,实现西湖区垃圾源头减量。

推进区院合作“共建型医联体”改革

形成优质医疗资源长效机制

8月26日,省立同德医院之江院区正式对外开诊,居住在转塘、双浦等地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大院的优质服务。

“以前转塘没有大医院,去市区看病也很远,小孩有点发烧感冒的都很害怕,现在我可以联系家庭医生,也可以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之江分院,方便多了。”家住转塘街道长埭村的李师傅说。

近年来,西湖区重点推进区院合作“共建型医联体”改革,着力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失衡问题。2017年8月,西湖区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家省市级三甲医院集中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区院合作办医。

今年以来,西湖区各大医院先后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3月26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正式投入运行;12月底,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将投入运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正有序推进中,目前处于内部装修施工阶段。

此外,西湖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资源。今年5月9日,区卫计局与杭州市中医院共同携手,将签约医生服务和分级诊疗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搭建杭州市中医院——西湖区双向转诊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西湖家医”App。

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改革

今年秋天,双浦、三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先后迎来丰收的喜悦。在双浦,GAP精品菜园美成了“花园”,整个菜园面积约30亩,白蛋茄、紫茄子、南瓜等长势喜人。三墩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大棚外亩产6000斤的初秋甘蓝与一旁的朝天椒、红薯、黄豆等作物静待上市;大棚里,花卉或含苞欲放或花枝招展,各类盆栽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十一”黄金周,不少市民朋友的朋友圈被一组美图刷屏:农家旧物件——扇稻谷的风车,出现在成片的花海中;农村老房子经过改造成了新式的田园生活文创馆……国庆节恰逢三墩兰里景区开园,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这片占地4.5平方公里的景区,通过一年多的蝶变,从原来环境“脏乱差”的城郊乡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近年来,西湖区率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土地全域整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西湖特色的发展道路。

2016年,西湖区在36个行政村开展确权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西湖区完成权属调查13458户,完成率100%;完成土地测绘40461.48亩,完成率100%;完成审核公示32个村,完成率100%;完成农户确认签字13163户,完成率98%。今年9月,西湖区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杭州市确权验收专家组综合验收。

同时,西湖区完善村庄配套功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双浦镇拆除各类违建121万平方米;复耕土地3000余亩;原11条劣五类河道全部摘帽。三墩镇拆除违建147万平方米;复耕土地1800余亩;完成991户立面整治、1022户庭院改造等;完成生态修复工程,19条劣五类水体河道治理全部通过省市验收。

全域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流转土地3.1万亩,土地流转后每亩租金稳定在2000元以上且每年递增。通过整村搬迁,双浦新区地块完成5平方公里土地的拆迁。三墩双桥区块完成6个村12.76平方公里的拆迁。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加快基层长效机制建设

日前,灵隐街道玉泉社区王大伯向社区的虞康鹰调解工作室送来一面锦旗,原来,该工作室成员的帮助协调解决了他与邻居章阿姨长达5年的矛盾,特别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据统计,虞康鹰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大小纠纷320余起,疑难纠纷60余起,涉及直接标的金额近900万元。目前,共有8个像虞康鹰调解工作室这样的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活跃在灵隐街道,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好评。近年来,该街道融合多元力量,建立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使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为做好全区信访维稳和社会治理工作,去年以来,西湖区以“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为依托,整合政法委“一委五办”和信访局、司法局的主要职能,并将三个部门原本分散设立的七个中心,建设区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中心,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建立。

区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中心投入以来,区领导到中心现场接访群众158批次,接待群众来访568批1928人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1215件,提供现场法律咨询1955人次,办理公证服务140余件。还创新线上服务,通过手机App、“三全十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高静玮   编辑:王帆

西湖区全面深化改革 八大项目重拳出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1-12 15:00:56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为方便群众办事,西湖区首创“智能客服”咨询系统;从“建”“管”“用”“育”等方面入手,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大力实施土地全域整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与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探索实施以多种模式承接省市下沉的优质医疗资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西湖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启动多个重点改革项目并持续推进,有效化解相关领域难题,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新作为谱写西湖改革新篇章。

方便群众办事

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11月1日8点30分左右,区行政服务中心迎来了当天第一批办事的市民。在该中心4楼的商事登记办事区域,“导办”叶欣像往常一样开始“巡点”——取号区、等候区和商事登记网上自助服务区,他会留意每位办事市民手上的材料。只要和商事登记业务有关,他都会微笑着问一句:“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导办”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服务效率。“试点8个月来,区行政服务中心111个办事窗口的平均等候时间,从22分钟下降到了13分钟,降幅达40%;平均日办件量从760件上升至1212件,增幅为59%。”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西湖区还全力打造“15分钟办事圈”。日前,转塘街道珊瑚沙社区、葛衙庄社区两个“就近办”服务点正式启用。至此,全区34个“就近办”服务点全部实现对外服务,人社、民政、卫计、城管、公安、残联6个部门56项公民办理事项实现“就近可办”。

为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少等待;多途径、多便利”,西湖区按照“向制度要实现率,向细节要满意率”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工作,全力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区审管办专门设置“未实现‘最多跑一次’投诉和帮办窗口”,办事群众和企业在办理具体业务时,如发生因窗口主观因素导致“跑多次”的情况,可向该窗口进行投诉。同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西湖平台构建智能问答知识库,为办事群众提供主动、全面、精准的事前咨询服务。目前,该“智能客服”咨询系统已完成西湖区权利事项库中3831个办事事项、564个模拟场景、1206个常见问答及15000余个关键词的线上导入工作,实现咨询事项的“全覆盖”。

此外,区审管办还加强网上办理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全区共有13个服务点位设置了网上自助办理区,配备电脑34台;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含之江分中心)、11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及云栖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平台,28台24小时自助服务机已投入运行。截至10月17日,全区24小时自助服务机累计办理事项13020件。

建立审批“承诺制”

推进企业投资“标准地”制度改革

日前,从区发改局获悉,年底前,西湖区将在重点区域谋划一批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的新增工业用地。在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等省级平台出让的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要求出让,在其他区域出让的工业用地参照“标准地”要求出让。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的意见》要求,西湖区加快推广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建立健全标准化操作流程和配套制度,确保以“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

由区发改局、西湖国土分局联合发布《西湖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工作指引》,按照不低于省、市标准的原则明确西湖区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建立符合西湖区实际、切实可行的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

同时,建立“标准地”项目前期辅导服务机制,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基于企业自愿原则,政府代办员可为企业提供无偿代办协办服务;对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行为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审批事项鼓励实行“承诺制”。以“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项目全面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

区发改局、西湖国土分局负责督促指导全区“标准地”改革工作,对安排谋划的“标准地”进行考核,对推进成效显著的给予激励,对工作滞后的给予通报批评,确保完成改革工作目标。

加快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日前,西湖区2017年度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出炉,全区17家企业被列为A类企业,B类企业34家,C类企业18家。“对综合评价分类的A、B、C类企业,实行相应的差别化政策措施,重点加大A类企业激励力度,倒逼C类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西湖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今年以来,西湖区深入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推动西湖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西湖区制定《西湖区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实施办法》,2017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六项指标为主。企业得分根据各指标权重分计算,最高得分为权重分的1.5倍,形成了一套清晰明确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利用“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将评价操作的流程和内容全部“上线”,实现评价工作的高效便捷。区发改局按照指标数据和计分办法,统一核算企业评价得分,并对企业按照“一企一单”的原则,发送评价细则和评价得分,向企业征求评价结果意见。

此外,加大首档企业激励力度,在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将企业“亩产效益”评价结果与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三名”企业、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以及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等评比认定相结合。对末档企业则实施整改转型,强化项目准入管理,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加大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和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力度。

抓好“建管用育”

深化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改革

“文化礼堂升级改造后,村民们的活动空间更大,条件更好了,文化活动明显多起来了。”看着改造完的文化礼堂,灵山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张静萍显得格外开心,“改造后的文化礼堂,打造了一条村史长廊,重建了党建栏,对文化公园进行了再提升,并在日常管理和组织活动上也更加严格规范。”

有了文化礼堂这个接地气的大舞台,该村的排舞队、器乐队、太极拳队、舞龙队、书法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十多个农民文体社团纷纷组建起来,截至目前,社团队员已经发展到200余人,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目标,全年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百余场,参与率更是覆盖到了每家每户。

今年以来,西湖区努力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牵头制定《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解决场地保障、资金保障等建设难点问题。首次将文化礼堂建设列入2018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次对文化礼堂设计方案采用“联评联审”。采取“线下实地督查+线上实时晒进度”的督查方式,建立微信群,收集情况,督查汇总。截至目前,13个文化礼堂均已完成土建施工,进场装修,确保年底如期保质完成任务。

西湖区还在文化礼堂全面推广“理事会负责制”,提升文化礼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持续推进“礼堂+旅游”“礼堂+民宿”“礼堂+电商”等新模式,提升文化礼堂服务村庄、村民的能力。推动区级、镇街、村社文化礼堂“菜单式”服务活动联动开展,建立涵盖文艺、法治等领域的“大菜单”制度。今年以来,共开展演出150场,更换图书25000余册,惠及10万余名群众。

从源头分类推进垃圾减量

城乡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

“这里面全是厨余垃圾,我和老伴儿分得可清楚了……”日前,家住翠苑四区东小区的林大伯拎着一袋垃圾,径直走向绿色垃圾桶。“现在连我5岁的孙子都知道‘可回收物放蓝色垃圾箱、其他垃圾放黄色垃圾箱’嘞!”70岁的林大伯是该小区的老住户,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的改善,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1幢1单元202室当前积分60,累计投递11次;301室当前积分40,累计投递8次……”这是文教社区教工路138号院的可回收物投递积分榜上展示的内容。从去年5月开始,文教社区在教工路138号院试点“干垃圾管理”工作,即只收可回收干垃圾,收集后交由第三方机构处理。社区向居民发放可回收物收纳专用袋,把家庭信息与投递信息进行绑定,并给予红包激励。

从源头分类是推进垃圾减量化的重要途径。117社区工作人员小翁介绍,从2017年起,117社区在住宅区内放置了6对垃圾箱,主要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定时将厨余垃圾清运到固定地点进行人工二次分拣。

据统计,117社区现有居民500余户,垃圾日产量近600千克。其中,经二次分拣后的厨余垃圾约200千克。以此估算,目前该社区垃圾减量率近33%。

作为垃圾分类试点的西溪街道教工路138号院小区,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后,已累计注册登记户数116户,占小区总户数的33%,总投递包数达492袋,减少外运垃圾99桶。

此外,西湖区还开展厨余垃圾100%分类示范专线试点,100%纯分类厨余垃圾会被专线运往天子岭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置,实现西湖区垃圾源头减量。

推进区院合作“共建型医联体”改革

形成优质医疗资源长效机制

8月26日,省立同德医院之江院区正式对外开诊,居住在转塘、双浦等地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大院的优质服务。

“以前转塘没有大医院,去市区看病也很远,小孩有点发烧感冒的都很害怕,现在我可以联系家庭医生,也可以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之江分院,方便多了。”家住转塘街道长埭村的李师傅说。

近年来,西湖区重点推进区院合作“共建型医联体”改革,着力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失衡问题。2017年8月,西湖区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家省市级三甲医院集中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区院合作办医。

今年以来,西湖区各大医院先后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3月26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正式投入运行;12月底,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将投入运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正有序推进中,目前处于内部装修施工阶段。

此外,西湖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资源。今年5月9日,区卫计局与杭州市中医院共同携手,将签约医生服务和分级诊疗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搭建杭州市中医院——西湖区双向转诊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西湖家医”App。

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改革

今年秋天,双浦、三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先后迎来丰收的喜悦。在双浦,GAP精品菜园美成了“花园”,整个菜园面积约30亩,白蛋茄、紫茄子、南瓜等长势喜人。三墩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大棚外亩产6000斤的初秋甘蓝与一旁的朝天椒、红薯、黄豆等作物静待上市;大棚里,花卉或含苞欲放或花枝招展,各类盆栽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十一”黄金周,不少市民朋友的朋友圈被一组美图刷屏:农家旧物件——扇稻谷的风车,出现在成片的花海中;农村老房子经过改造成了新式的田园生活文创馆……国庆节恰逢三墩兰里景区开园,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这片占地4.5平方公里的景区,通过一年多的蝶变,从原来环境“脏乱差”的城郊乡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近年来,西湖区率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土地全域整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西湖特色的发展道路。

2016年,西湖区在36个行政村开展确权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西湖区完成权属调查13458户,完成率100%;完成土地测绘40461.48亩,完成率100%;完成审核公示32个村,完成率100%;完成农户确认签字13163户,完成率98%。今年9月,西湖区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杭州市确权验收专家组综合验收。

同时,西湖区完善村庄配套功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双浦镇拆除各类违建121万平方米;复耕土地3000余亩;原11条劣五类河道全部摘帽。三墩镇拆除违建147万平方米;复耕土地1800余亩;完成991户立面整治、1022户庭院改造等;完成生态修复工程,19条劣五类水体河道治理全部通过省市验收。

全域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流转土地3.1万亩,土地流转后每亩租金稳定在2000元以上且每年递增。通过整村搬迁,双浦新区地块完成5平方公里土地的拆迁。三墩双桥区块完成6个村12.76平方公里的拆迁。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加快基层长效机制建设

日前,灵隐街道玉泉社区王大伯向社区的虞康鹰调解工作室送来一面锦旗,原来,该工作室成员的帮助协调解决了他与邻居章阿姨长达5年的矛盾,特别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据统计,虞康鹰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大小纠纷320余起,疑难纠纷60余起,涉及直接标的金额近900万元。目前,共有8个像虞康鹰调解工作室这样的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活跃在灵隐街道,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好评。近年来,该街道融合多元力量,建立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使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为做好全区信访维稳和社会治理工作,去年以来,西湖区以“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为依托,整合政法委“一委五办”和信访局、司法局的主要职能,并将三个部门原本分散设立的七个中心,建设区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中心,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建立。

区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中心投入以来,区领导到中心现场接访群众158批次,接待群众来访568批1928人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1215件,提供现场法律咨询1955人次,办理公证服务140余件。还创新线上服务,通过手机App、“三全十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来源:杭州网  作者:通讯员 高静玮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